第84章(1 / 2)

以身饲龙 葛巾 2209 字 4个月前

第八十四章 投石

和谈选在了突厥与大干之间的昌隆镇,爲确保和平,两边的军队都已提前进驻,将昌隆镇一分爲二,严阵以待。

李知瑉作爲主帅,在后方镇守,幷未参加,然而和谈情况依然有人每日送来。

公孙锷似乎幷不着急,突厥那边虽然急於求和,却也仍是提出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条件,甚至明明战胜的是大干,他们依然恬不知耻地以奉干朝爲「天可汗」的前提下,要求大干赐下更多的牛羊、丝绸、金银、土地。

而公孙锷则不慌不忙,提出了纳贡、割地、可汗儿子进京爲质、赔银等等条件,两边各自漫天要价,一条一条条款的抠……两边议和的使臣书办小吏则互相争执谩駡,两国议和,活生生闹得犹如一场闹剧。

「公孙先生究竟是何用意?」宋沾看着议和每日的节略,也颇有些不解:「突厥人狡诈多端,如今求和不过是爲了喘息,怕是未必真心要降。公孙锷,到底是不是真的是爲了公主来办事。」

往日这个时候李知瑉都会和宋沾聊一聊,然而这一日他却有些神不守舍的样子,拿着一本书在翻着,淡淡道:「管他们呢。」

秋风已起,眼看就要天寒,宋沾分析道:「突厥人应该比我们更着急,这一仗死了这么多青壮年,冬天不好过,再拖下去,难道还真能得逞。」

书房里全无响应,仿佛只有宋沾一个人关心这场和谈,他看了眼慢悠悠翻书的李知瑉,一身便袍闲适无比,又看了一眼在一旁煮茶却明显已经神游天外的赵朴真,有些无奈,轻咳了声引起这对心不在焉的主仆的注意:「丫头在想什么呢?和谈结束我们就可以回京了。」

赵朴真回过神,看了眼李知瑉,他仍然在垂眸看书,显然对他们聊什么都不在意,便大胆问宋沾道:「我在想,前些天听到上官公子说,说他母亲是因爲遇山匪而亡的?」

宋沾一怔,回忆了下道:「不错,是有这事,上官夫人当年可是世族高姓卢氏嫡女,才名远扬,后来下嫁上官家,到了京城才知道她容貌也如天人一般,十分不同凡响。当年她似乎是带着襁褓中的女儿回河西娘家休养,没想到遇上八王之乱,路上流匪众多,她虽带着家丁护卫,仍是被一股山匪给劫了,紧急之时她爲保护女儿,令乳母将自己女儿带走,她引开匪徒,又爲了避免受辱,纵身跃入山崖,屍骨无存,消息传回,上官家和卢家都十分悲痛,联合上表,爲她请贞节旌表。也是适逢其会,那时候圣后一朝才过,女子抛头露面读书、干政之风日盛,朝廷大概是担心再出来个乱政的女子,便大力倡导女德,拿了她做爲贤妻良母的义烈典型,大肆旌表,赐了贞节牌坊,赏下封田,还给上官家和卢家都给了封赏,每边都多给了几个荫封的名额,还给上官夫人亲生的一子一女都给了爵位,小小年纪就已有朝廷俸禄了,朝廷那会儿借机把贤惠贞烈的女德给大肆宣扬了一番,后来我记得又一口气封了好些个贞洁妇人,还出了本《贞女传》,上官夫人卢氏就是打头的第一个,这会儿应该还能找到……」

赵朴真呆呆道:「屍骨无存?那就是,其实幷没有确认她滚下山崖是真的死了?那她如果没死怎么办?」

宋沾笑道:「那种时局,你不知道,到处乱得很,她一个柔弱夫人,滚下山崖,就算不死也要受了重伤,又或者落入山匪手里,又或者流落在山野荒郊,哪有生理?」

赵朴真道:「那假设……假设有人偏偏将她救了回来,还好好地护送她回了京呢?朝廷的旌表……能撤回吗?」

宋沾一笑:「史书上咱们也读过,朝廷重臣重病,天子一般不探病,若是亲探,那就是问身后事了,不死……也得死了。更何况是一个妇人?旌表已下,还是你上官家和卢家联合上报请的旌表,你现在说人没死,没确认人死,你们爲什么请封?这岂不是欺君之罪?卢家和上官家那都是不是小家了,自然知趣,就算还活着,也多半是改换名姓,远远送庄子上养着了。不过这也是随口一说,那会儿战乱,一个世家养尊处优的妇人,还生得美貌,可以说是必无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