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1 / 2)

以身饲龙 葛巾 2764 字 4个月前

第八十章 救援

「坛城形如罎子因此得名,易守难攻,但粮草不足,附近互爲呼应的婆惜城被突厥占了,围着的十万大军,却又有一万的我朝俘虏,每次攻城,必先刀剑驱之在前,秦王殿下带着兵力大概只有两万,很难突围,只有死守,然而坛城临着江岸天险,乌索围上后,附近的城池仅靠驻军极难施救,极有可能救人不成,反失了城池。朝廷大军的兵力在这段时间的消耗战中,极大的分散了,秦王手里的兵力本来就不多,还只带了骑兵轻身前往坛城。」

应夫人打开一张堪舆,淡淡的说:「你现在过去,便是有应无咎带兵过去,也是送死。」

赵朴真让自己冷静地分析:「他们也没有粮草,围城的消耗,只会比守城更多。」

应无咎道:「他们有俘虏,可以杀俘。」

他说得很含蓄,赵朴真却明白了他的意思。以俘虏爲盾冲锋在前,以俘虏爲苦工挖工事,然后再杀了俘虏当军粮……吃人,不绝於史,可不是什么稀罕事,更何况是一贯悍勇冷酷的突厥人,而被围困的城市,要么尽快投降,要么弹尽粮绝的最后,便也是以人爲食。

赵朴真心里一抽,问道:「难道就没有兵能去救他吗?援救不利,将来朝廷不会问罪?」

应夫人道:「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你看着觉得一个皇子十分金贵,但在地方武将看来,牺牲太大去救一个皇子,不值得,更何况这救还极有可能救不及,有能力救的,都离得太远,没有能力救的,去救也是白救。突厥人心里清楚得很,早就看清楚了这时势,这朝廷的官儿们、武将们,办事情,想的不是怎么把事情办好,而是想着自己怎么没责任,失了皇子主帅,那肯定有罪,但皇子主帅这次不会死,大不了换俘,这个皇子也不是太子,幷没有那么重要,如今还可以把责任推给皇子自己贪功冒进上,他们顶多担一个救援不力的罪,更不要说这里头还有多少人的主子,会保住他们,反而若是因爲救了皇子失了城,折损了自己的兵丁,那损失可就大了。」

赵朴真看向应无咎:「应将军如今手里可以动用的兵将有多少?」

少女一双眼睛又大又圆,犹如幼兽一般带着哀求,应无咎轻轻别开了眼神,摇了摇头:「我只有五百骑兵,解不了围城。」五百骑兵,对於应无咎这样年轻的将领来说,已经很不错,要知道朝廷所谓的十万大军,那水分是很大的,当中至少也要一万民夫负责后勤、工事、粮草押运等事,然后其中必然还有分量不小的新兵和一部分老弱兵,且大部分还是步兵,五百骑兵,基本已经是一个先锋营,又是应无咎亲自带的,想必已是范阳军的精锐,但即便是这样,也解不了十万突厥的围城。

赵朴真死死盯着堪舆上那小小的坛城两个字,问:「坛城周围,就没有能救的兵了吗?朝廷大军不是有十万之众吗?」

应夫人道:「都分兵出去了,如今群龙无首,各自爲政,又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一盘散沙也似,哪里统得起来……除非……」

赵朴真看向应夫人,应夫人用窍细的手指点了点地图的西南方:「冀州府兵,如果能说动冀州刺史彭定枫出兵援助,那大概能多一点兵力,冀州这边按说应该有两万的府兵驻扎。」

应无咎摇头:「府兵吃空饷的情况太常见了,说有两万,其实能有一万兵力都不错了,而且这一万的兵力,还大多是未经训练的农民,长途奔袭,能真正上战场的太少,这群兵带过去,也只是白白给突厥送菜罢了。」

应夫人看了眼赵朴真抿得紧紧的嘴:「但是这是最后的办法了,不是吗?且先发兵过去,再随机应变,我军兵少,则尽量以奇袭之道爲佳,只有援军过去,坛城才有机会突围。」应夫人侃侃而谈,果然幷非前些日子闲居在家里的普通妇人。

出发之前,应夫人给赵朴真找了一身软甲:「这是我从前用过的,贴身穿就好,轻便,战场上刀枪无眼,你穿着它有备无患。」另外还给她手腕上戴了一个铜制的手镯,幷且示范给她看:「这有个珠子,连着机簧,这边的凤眼对着人,拨动珠子,便有吹箭射出,一次一根,总共只能用十次,配的是苗疆的麻药,一次能麻倒一个成年男子,你可以以袖子遮掩,近身施爲,最远不能超过三尺,自己注意距离,越近越好,只是趁人不备,这麻药对人没什么坏处,因此不必太过忌讳,觉得对方有威胁就大胆使用。」

赵朴真受此厚礼,有些惶然,推拒又觉得不恭,应夫人却只是抚了抚她的头发,轻声道:「不管你信不信,我是真的把你……当成亲女儿看待,一路小心,将来有机会……再来看我。」

赵朴真抬头,对应夫人眼里莫名的哀伤觉得十分茫然,但如今迫在眉睫的是秦王之困,她已没有太多时间。

当夜,赵朴真和应无咎连夜就出了城,跟着五百骑兵,先折去了冀州刺史府。

彭定枫倒是十分爽快借了兵:「府兵能动的就一万四的兵力,已竭尽所能,且不曾十分操练,还要劳烦应将军统帅了。」成,则有借兵之功,不成,自有范阳这边借兵的责任,上次查办东阳公主私铸钱场一事,他已死死得罪了东阳公主,横竪别无选择,他倒也光棍得很。

在冀州府幷没有歇息,点了兵,带着一群连军衣都是匆忙带上衣衫褴褛的府兵,赵朴真骑在马上,一直在跟着应无咎急行军,考虑到她的水平,整个行军速度已经大大降低,但赵朴真依然磨破了娇嫩的肌肤内侧——然而她咬着牙幷没有诉说,而是跟着救援部队靠近了坛城。

身体上的疲倦和紧张,幷不能减轻她心里那种怪异的感觉,越靠近目的地,她心中那种觉得不对劲的感觉就越来越强烈。

在许多不了解李知瑉的人眼里,年轻的秦王,从来没有打过仗,没有经验,年轻,急於建功立业,於是落入乌索可汗的陷阱,被围城,那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全天下知道李知瑉真正性格的人,大概没有几个,赵朴真却偏偏是其中一个,李知瑉根本不是那种急功好利的人,他那样坚忍狠的性子,怎么可能会反而被大部队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