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会面(1)(2 / 2)

这也是朱慈煊事先派人打探好的,要不然江宁这么大,等出门后,在打听郑成功住在何处,净耽误工夫。

朱慈煊骑在一匹红枣马(不是马牌中的大宛马)上,沿途看到城中的百姓已经零零星星有人上街,路上还有一队队士兵在街上巡逻,维持治安和秩序。

在大街的公告牌上贴有安民告示,

一些百姓脸上带着笑容,围在告示旁,指指点点。“我们大明的军队终於回来了,不用每天提心吊胆,太好了。”

“是啊!是啊!这些天杀的鞑子每天就知道抢东西,抢女人,乱杀人,现在好了,我们明人的军队把城内的狗鞑子赶跑了,好日子到了,就是可惜王全他们一家,躲在家里不敢出门,结果生生饿死在家里,太惨了……”

“谁说不是呢,我隔壁老赵头也饿死了,这些天杀的鞑子,不让出门,也不知道饿死多少人,唉……”

围在告示旁的百姓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朱慈煊看到告示旁站着数名士兵,这些士兵对百姓都很友好,有两名士兵正在给大家解读告示上的内容。

大意就是江宁已被我大明的太子和延平王率兵光复,城中百姓不要惊慌,该干嘛干嘛。

各个商铺正常开门迎客,要求各个商铺不得随意提价,坑害老百姓,擅自提价者严惩,作奸犯科者斩,趁火打劫者斩,同时开设粥棚, 向鞑子强拆百姓的房屋,无家可归者,灾民,饥民一早一晚免费供应。

朱慈煊得益於视力、听力的提升,他们的话语一句不落地听在耳中,再看到郑成功麾下士兵衣甲鲜明、军容整洁的执勤,巡逻。士兵们也都严守军纪没有出现四处抢掠、对百姓恶声恶气的现象,不由得暗暗点头。

朱慈煊发现,这个时期的明军大将,不管是晋王李定国,还是延平王郑成功,不仅打仗厉害,在民政方面也很有一手。

朱慈煊还听说这一次出兵围攻江宁的兵部尚书张煌言,这个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举人,也是上马能打仗,下马能管民的全能型人才。

张煌言考中举人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烽火已燃遍全国,明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当时朝廷已经开始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材。

张煌言虽考的是文举,但他在加试一些战事急需的武备科目时,张煌言竟“三发皆中”,颇具武力。

顺治二年(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宁波城中文武官员有的仓惶出逃,有的策划献城投降。

二十五岁的张煌言,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当时,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率众集会於府城隍庙,张煌言毅然参加,倡议勤王,集师举义。并奉表到天台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后满期鞑子攻破杭州,张煌言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点击下载本站APP,海量小说,免费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