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节 得胜回城(1 / 2)

第四百二十三节得胜回城

唐朝好媳妇

大军得胜搬师,除了三十来辆大车之外,大多数兵卒的身上还肩扛手提着一此银两米面以及绸缎等物,打眼看上去,不像是得胜而回的官兵,倒像是刚刚完成打家劫舍重任的土匪。

从铜锣山走回来的路可不尽,一个个连得汗流浃背。尽管如此,那此兵率的神情中却是充满了兴奋,第一次出战剿匪就有这么丰厚的收获,而且……貌似他们这些官兵已经很久都没有打仗了,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个兵。

这段时间,官兵频繁出去拉练,安定县城的百姓早就不觉得稀奇了,而且那些百姓对於官兵并没有什么好感…,想想也是,连自己的安全都无法保障的官兵,在百姓眼里还不如养一群鸡,至少鸡会打鸣,也会下蛋。

这个时代没有报纸,更没有电台之类的传媒,可并不意味着小道消息没有传播途径,至少同城的消息是不妨碍的。丁家集的惨案在衙门知道后不久,一此闲言碎语就渐渐地传了出来,老百姓非常务实,在同情之余,开始关心起自己的安危来了。

不过,马上就有第二个比丁家集更为震撼的消息传出来了新来的别驾大人和司兵参军张大人,率领官兵前去铜锣山剿匪了。

这可比前一个消息更了不得,据安定县最老的人士回忆,自打他结婚之后,就没有看到过官兵出动过几次,而且每次出动都是损失惨重,这一次别是要把新来的别驾大人也损进去了…,说句实在话,虽然张陵上任不过两月,但安定城的百姓还是挺念他好的,至少这是一位关心百姓冷暖、关心百姓饥饱的父母官比那些屍位素餐的朝廷官员强多了。

在大军出动的当天晚上,有不少的人已经断定,恐怕那支几百人的部队要交待在铜锣山了,刘氏兄弟可是周围几个山察中数一数二的强悍,就连突厥人也不买帐,有人可惜泾州好不容易来了个比较像样的官儿,就这么交待了也有人大大松了口气,睡觉也安心许多,可就是没人想过,就算是全军覆没,也总该有个逃出来的吧?

到了第二天下午的时候几骑快马先期入城,传报喜讯,铜锣山匪察全休伏诛匪首刘氏兄弟被法擒,缴获无数…,回城报讯的人是一路喊着冲进衙门的,百姓们倒是先一步的听到了这个消息,顿时全城都轰动了,恐怕连过年也没有这么热闹过。

老百姓是实诚人,有的没的都要眼见为实在官员们出来之前,阖城百姓就来到了城门处等待大军返回,当看到数百名官兵带着战利品和那两辆囚车出现在视野中的时候,他们再无怀疑,热烈地欢呼起来。

在欢迎人群的最前面是泾州司马李长庚,这个人在衙中一贯是老好人,属於扫把的,不支不动支起来就认真干活。在听说张陵领兵出去剿匪之后,李长庚大不以为人,在他看来,泾州的兵马说是烂到了骨头里也不为过就凭那两个月的操练能济得了什么事?

当天晚间,白未明就找到他义愤填膺地表示要和他联手上奏朝廷,指谪别驾张陵妄动刀兵…总而言之,就是太不负贵任了,不仅将自己置於险地,还连累数百名兵率死伤惨重。

李长庚听了之后,大吃了一惊,这可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白未明屁股不干净他是知道的。他心里立即犯开了嘀咕,就算是丁家集惨案发生的时候,这位白长史也没有表现的如此愤怒,为什么这个时候却一反常态?难道那此传闻都是真的刁

有了这此顾虑,老扫把登时成竹在胸,义正词严地表示别驾大人虽然亲自带队剿匪有些冒失,但到匪本身是没有错误的,而且现在还没有消息传过来,根本无所谓“死伤惨重”很不给面子地将白未明应付走。

当刚才接到快马的奏报时,李长庚几乎以为这是谎报军情,但他马上想到,如果是谎报,那怎么可能嚷得路人皆知?所以他立即组织官员们出来迎接凯旋的大军,而那位白未明在接到消息之后,脸色顿时灰败,推病回府,连面也不敢露一下。

张陵和张温下马,与李长庚等一众官员见礼,虽然剿匪是官兵所为,但按照惯例,这功劳与文官们也有一份,所以一个个都笑得跟菊花盛开似的,而百姓们更是高兴官兵能打好啊,这意味着他们的安全有了保障。

小婉没凑那个热闹,她也是朝廷的命官……这个头衔她通常只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而现在正是时候。在张陵和张温应酬那些官员的时候,她和程铁牛率着部队返回兵营。

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所有物资入库,然后将刘氏兄弟也关进了兵营一这主要是怕有人想杀人灭口。

这两件事完成之后,就要论功行赏。如何赏赐是在出战前都定下的,现在只需要按照军功分发便是。有斩获的兵卒自然得到了重赏,没斩获的兵卒同样也有奖赏,只不过数额略低,饶是如此,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很长时间以来,兵饷不足是他们最为苦恼的,所以很多人都开小差,就算是这些还在名册上的兵率,也无心操练,想方设法地赚个三瓜两枣的铜钱贴补家用。